應哥倫比亞—中國友好協會Guillermo Puyana主席的邀請,校長劉雅紅在該協會的年度回顧專刊《AMIGOS DE CHINA》發表了題為《共筑中拉命運共同體 推動中拉農業科教合作創新》的文章,該文西語版已于近日刊登。同時接受年度專訪的還有中國駐哥倫比亞大使藍虎,中國對外友好協會主席劉松林等。
劉雅紅在文章中重點介紹了我校牽頭成立的“中國——拉丁美洲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兩年來的工作進展、我校與哥倫比亞有關機構在農業科教創新等領域的合作現狀及潛在機遇,表示對中拉農業合作充滿信心。
主要專訪實錄如下:
AMIGOS DE CHINA:您覺得高校間跨國的農業合作,能為雙方帶來哪些裨益?
劉雅紅:我認為農業科教創新是農業農村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也是中拉“1+3+6”務實合作新框架內的重點合作領域,中拉論壇兩次農業部長級會議聯合宣言都將農業科教合作作為優先合作領域,而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之一,應當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共同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華南農業大學與哥倫比亞高校及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目前已有 20多所哥倫比亞高校加入了中拉聯盟,簽訂了10多份合作協議,舉辦了多場活動。如與哥中友協共同舉辦了2021和2022年的中哥文化交流周活動(農業和智慧城市為主題);線上參加了外交部的“中國講堂”活動;線上參加了農業部的“第二屆哥倫比亞農業技術創新國際博覽會”;線上參加了山谷大學的中國文化月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華南農業大學與哥倫比亞托利馬大學、哥倫比亞國家水稻種植者聯合會、哥倫比亞托利馬省聯合會簽約共建“中哥水稻聯合研究中心”,積極創新和推廣中哥兩國水稻育種、栽培技術,雙方將在聯合開展國際科研項目、互換研究學者和專家、舉辦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建設中哥水稻專家高端智庫等方面開展產學研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中拉科技合作的示范項目。
中哥高校間跨國的農業合作可以匯聚雙方的政府政策支持、學術科研成果、校企資源和社會影響力,在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共享資源、強化交流,通過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召開大型學術研討會,共建農業科技研發中心、聯合實驗室、農業示范園區等,實現1+1>2的效果,攜手推進后疫情時代農業合作邁向更高水平。
AMIGOS DE CHINA:2022年6月15日,華南農業大學和墨西哥查平戈自治大學、巴西馬托格羅索聯邦大學簽約共建中拉“中文+農業科教發展中心”。今年3月,華農與墨西哥查平戈自治大學的西班牙語-漢語線上課程教學交換項目開啟,這對于校際間農業科研的研究與攻關,將起到哪些作用?
劉雅紅:眾所周知,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相通,人與人之間才容易相融,科研合作與創新才更加順暢。中文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拉美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種之一。以語言學習為橋梁,增進中拉雙方人文交流、農業科技合作,發揮“1+1>2”的作用,這是“中文+農業”理念的核心。
依托中心的成立,我們將積極在語言教學、文化傳承、農業教育、科學研究、技能培訓等方面開展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兩所中拉重要的農業大學的優勢,做實做強項目,打造全球“中文+農業”的示范中心。
AMIGOS DE CHINA:面對后疫情時代的挑戰和機遇,對于未來中哥高校或機構的合作,您有哪些展望?
劉雅紅:在后疫情時代,中拉雙方要繼續共謀發展藍圖,共筑命運共同體。我們希望在中拉共同建設更高水平的合作伙伴關系和攜手共進的命運共同體進程中,在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基礎上,著眼于雙方實際需求,為促進中拉農業科教創新及產業合作的互惠互利、融通發展貢獻力量。
華南農業大學將在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框架下,與拉美朋友一道,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不斷豐富“中文+農業”科教合作機制的內涵與實踐,不斷深化與包括哥倫比亞在內的廣大拉美地區高校、科研機構聯系與合作。
文/國際交流處(港澳臺事務辦公室)